- 通知公告
- 当前位置:通知公告
-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2022年公开招聘启事
摘要: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2022年公开招聘启事发布时间: 2022-05-13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现面向社会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真诚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加入!
一、单位简介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建于1959年,2015年12月划归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管理,是集农业机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试制试验、中试熟化、推广应用、成果转化、质量检测、信息和信息化服务等科技创新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山东省唯一省属农业机械科研机构。现有在职职工近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0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0人,博士8人。全院占地总面积2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900万元。拥有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岗位科学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综合试验站站长3人,2位院士为特聘专家,聘任2位院士为“第一院长”,1位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我院是机械工业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济南)、山东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山东省工程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山东省泵类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4个省部级质检机构及山东农业机械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杂志社等行业组织的挂靠单位。主要研究领域涵盖田间作业装备、畜牧养殖与农牧废弃物装备、农产品加工装备、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园艺作物装备、农业机械标准与检测等6大学科领域。建有农业农村部黄淮海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黄淮海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装备科研基地、农业农村部黄淮海产区花生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工信部工业产品(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山东)、山东省播种施肥智能化技术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现代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现代农业装备行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0余个。建设了山东省播种施肥智能化技术工程实验室、多功能数字化土槽实验室、粮食作物高速精密播种实验室、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实验室,以及拖拉机、工程机械、运输车辆、田间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泵类产品等专业检测实验室和拖拉机、工程机械性能检测试验场;拥有多功能土槽实验室台车、收获机械性能测试仪等仪器设备380台(套),农业机械科研手段和产品试验检测条件居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我院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科研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手段和中试条件,积极推动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大胆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起了具有院所特点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系和现代院所制度,面向农业装备行业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行业服务,科研综合实力和行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二、引进人才类别
(一)杰出人才
A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B类: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等相当水平人才。
(二)领军人才
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以上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近10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近10年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科技奖励。
B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国家、部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齐鲁杰出人才奖及提名奖等省内外同层次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近10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项目等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累计3项以上,并且作为前2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技奖励累计2项以上等相当水平人才。
(三)学科带头人
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近5年主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研项目;近5年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科技奖励;掌握具有较大转化潜力创新成果或核心技术的高水平人才。
B类: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国家、部级人才工程入选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内外同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500万元以上)等累计3项以上,并且作为前2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科技奖励累计2项以上;近5年主持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或畜禽品种为全国前三大品种;近5年主持研发的单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3000万元以上等相当水平人才。
(四)青年拔尖人才
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类: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研项目,具有成为本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发展潜力。
B类: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科学家等国家、部级人才工程入选者,与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同层次省内外人才工程入选者;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项目,并且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SCI/SSCI一区TOP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3篇,或累计SCI/SSCI影响因子30以上,或CSSCI期刊5篇,或主持创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近5年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及以上科技奖励;近5年主持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或畜禽品种为省级第一大品种;近5年主持研发的单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1000万元以上等相当水平人才。应届博士毕业生,首位发表高水平论文SCI/SSCI一区TOP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累计5篇,或累计SCI/SSCI影响因子40以上,或CSSCI期刊7篇。
(SCI论文分区以中科院SCI期刊分区大类学科分区为准;CSSCI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为准,不含扩展版)
(五)优秀博士毕业生
全球TOP200海内外高校、全球自然指数排名前100名高校与科研院所、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国家级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或者上述高校、科研院所及我院出站全职博士后,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类:博士毕业生,在本领域重要期刊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SSCI一区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1篇、SCI/SSCI二区1篇;累计SCI/SSCI影响因子15以上;SCI/SSCI二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及以上累计3篇,或CSSCI期刊5篇。
出站博士后,符合A类博士毕业生业绩条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且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SSCI二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CSSCI期刊2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并且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SSCI一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1篇,或CSSCI期刊3篇。
B类:博士毕业生,在本领域重要期刊第一作者发表较高水平学术论文,SCI/SSCI一区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1篇;SCI/SSCI论文2篇(其中SCI/SSCI二区1篇);累计SCI/SSCI影响因子8以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CSSCI期刊累计3篇。
出站博士后,符合B类博士毕业生业绩条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且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SSCI、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CSSCI期刊1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并且第一作者发表较高水平学术论文SCI/SSCI二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1篇,或CSSCI期刊2篇。
(SCI论文分区以中科院SCI期刊分区大类学科分区为准;CSSCI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为准,不含扩展版;我院出站博士后业绩论文应是基于博士后期间的工作,产权单位应为我院)
(六)创新团队
引进具备较强研究基础、合理专业与年龄结构,能填补我院相关学科领域空白的创新团队,团队规模3~6人;团队带头人应具备我院引进学科带头人及以上学术水平,近5年取得较高学术成就,具备较大创新潜力。
(七)其他
对于新兴学科、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人才进行评价。
三、待遇保障
全职引进人才经费包括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住房补贴和年薪。具体待遇标准如下:
四、招聘专业及学科方向需求
1、招聘专业:农业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2、学科方向需求:田间作业装备、畜牧养殖与农牧废弃物处理利用装备、农产品加工装备、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农业机器人、园艺作物装备、农业机械标准与检测、节水灌溉
五、应聘条件
1、德才兼备,品行端正,治学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热爱农业科技事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
3、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创新发展潜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六、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孙鹏、刘方金、褚幼晖
联系电话:0531-88617525、88617507
联系邮箱:sdnjyrs@shandong.cn
邮件标题格式:学科领域-姓名-学历-专业